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诗相 > 第三十章《鱼》

第三十章《鱼》(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鱼,生活在水里的冷血脊椎动物,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动物类膳食用品,鱼除了成为美味佳肴外,有观赏用途,如大户人家水缸里的锦鲤,可以供人垂钓娱乐消磨光阴,还可以用来制作滋养躯体的营养品,如鱼肝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不管是大型宴席还是三五好友聚餐,鱼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必选菜品,除夕团圆夜这天,家家户户皆有鱼,谓之年年有鱼亦有余,三十多年前的农村餐桌很少有鱼有肉,现在随随便便都是鱼肉并上,在物质文明非常低下的古代,等级制度分明,山珍海味及鱼肉类的菜品要根据等级食用,分到基层人民和百姓的时候几乎就没有鱼和肉了,所以创造出一个形容剥削老百姓的成语,叫做“鱼肉百姓”。鉴于年年有余的风水学说,很多工厂的大堂位置或办公室内,都配有养鱼大水缸,或者在大型工厂的大门前,建个圆形水池用来养鱼,细心观察过寺庙的人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深山寺庙都配有池塘用来养鱼,对于风水学而言,鱼举足轻重。

    近些年,由于物质水平的大幅提高,钓鱼这种消磨时光的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小时候,钓鱼是农活的一种,大一点的鱼拿去镇上卖掉换钱,小一点的鱼拿回家煮熟以提高膳食营养。以前钓鱼是要用农田里抓来的蚯蚓作鱼饵的,现在的鱼饵都是工业化的成品,以前钓鱼是改善营养水平,现在钓鱼是享受生活。可想而知,古时候的钓鱼活动多半是获取生产资料,即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不会像现在的钓鱼活动,甚至部分地区还举行垂钓竞赛,在庄子的书籍中,可以获悉早在春秋时期,钓鱼应该是早已存在的事,从唐诗《小儿垂钓》中可以看出,垂钓已经是孩子们都可以参与的活动,现在有很多孩子在长辈的影响下,也开始热爱这项活动了,小学课本上有这首诗还挺应景当下垂钓的大趋势。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这首七言绝句,描绘的是一个儿童在水塘边钓鱼拒绝路人问路的情景。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从小孩的样貌入手和周边环境入手,先是说小孩子蓬头散发不注意形象,或许孩子也并不需要在乎形象,侧坐在莓苔,则是随意坐在草地上,因此草映在身上。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本诗形神兼备之句,尽管小孩子垂钓的样子很随意,但是为了钓上鱼,却时刻保持安静,以免惊散有可能上钩的鱼。诗中的场景是作者去找一位朋友时遇到的,于是上前问路,却看到小孩连忙招手,瞬时明白了,小孩在聚精会神的等待鱼上钩,于是艺术画面感涌入脑海,作此诗将孩子垂钓画面惟妙惟肖的记录下来,形神兼备刻画了孩子垂钓的乐趣。该诗言辞流畅,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画面,通过垂钓过程最为引人注意的典型细节,传神的再现儿童垂钓时天真的童趣,是一篇情景交融描写儿童诗篇的佳作,因而能成为教给小学生欣赏的一首启蒙诗。

    钓鱼时,人们缓缓而行,交谈轻声细语,需要安静,怕发出响亮声音惊吓到即将上钩的鱼儿,是垂钓者秉持的形象,因而垂钓是极度考验人之耐心的一种活动,而在早些年物资不丰富的时代,钓鱼只为提高膳食美味,而如今的垂钓活动,早已经兴起为闲情逸致的娱乐消遣。为了获取丰富的鱼类物资,垂钓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古人发挥聪明智慧织网捕鱼,可想而知,在古代,捕鱼是一项风里来雨里去的活动,是有一定危险的。农业时代,稼穑之事很是看天分吃饭,而且农忙一般有固定的日期,在农忙之余,为保障生活的持续稳定,部分人将会发展其他行当,正如很多现代人有主业的同时,还会兼职从事点副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水性较好的人们便会从事捕鱼劳动。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捕鱼劳动都是农业人口重要的生产活动,在北宋时期,捕鱼无疑是底层百姓很重要的谋生手段,这时期的名臣范仲淹看到渔民搭小舟在风雨里捕鱼,深感老百姓的不易,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颇有寓意的诗《江上渔者》,表达出他对底层百姓艰辛生活的同情。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此五言绝句是范仲淹主政苏州时所作,他在治理水患视察河道时,目睹江面上有出没的渔船,在风急浪高的江河中飘荡充满危险,深刻的理解渔民生活的艰辛,颇有感慨,于是赋诗记录下来。这首诗大意简单明了,就是江岸上的往来富裕人家,都很喜欢鲈鱼的美味,你看那渔民乘着一叶扁舟,在大风大浪中出没,也即渔民为了打捞富裕人家爱吃的鲈鱼,冒着风险在风雨里捕鱼。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难懂的词语,更没有无病呻吟式的抒发内心情感,以平常的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