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直播考试,从开国皇帝开始 > 第 17 章 十七章

第 17 章 十七章(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17章

    也不怪赵匡胤这么想,庙号这种东西懂得都懂,陈寿的《国志》中就提到过——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祖有功而宗有德被严重掺水,凡是称帝者皆称祖,二代皇帝有作为的多是太宗。大宋是他建立的,这“祖”定是落在他身上,那这太宗多半就是赵光义了。

    赵光义也配与唐太宗一个庙号?赵匡胤眸光一暗,若是名副其实,赵光义就动不得了。

    虽然科举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但这道科举题目对宋朝以后的皇帝来说还真不简单,因为后面的掌权者习惯了忽视武则天的政绩,只记住了她的恶名。

    宋朝修《新唐书》的时候,虽然用了春秋笔法大肆书写武则天的恶,甚至夸大了武则天的恶行,但并没有否认她的政绩。

    但到了儒学风气最重的明清,武则天能被记住的几乎就是恶名了,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就评价过武则天——唐高宗以其父太宗时之才人为后,无耻之甚,且武则天种种秽行,不可胜言。

    她的政绩已经很少被人提起,所以这道题对于宋后面的皇帝来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送分题。

    倒是下面的两题对他们来说更像是送分题。

    “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宋璟[1]

    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下列能印证该观点的有()

    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④康乾盛世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②③④[2]

    唐太宗、汉文帝才是吾辈楷模,对熟读史书的他们来说,这两题简简单单。

    康熙看到康乾盛世不由心中一动,之前神女说康雍乾固步自封,拒绝开眼看世界,他还以为自己治下不被认可呢。

    他就说嘛,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可谓殚心竭力,呕心沥血,怎能不算一代明君?

    古来有作为的帝王,要么命短在位时间不长,作为不多;要么活得太久,晚年昏庸、奢靡无度、沉湎酒色;后世论史,要么叹其英年早逝,要么毁誉参半,就没有一个全人。

    哪像他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

    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3]。

    他的康乾盛世,就算没有达到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应该也不差吧?

    ……

    大唐之前的皇帝看到这两题眼睛都亮了,唐太

    宗那道题不正是前面女帝那道题的答案嘛!!

    既然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的臣子,不就和女帝没关系了吗?而且由题可知,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

    答案呼之欲出。

    众皇帝美滋滋地返回前面修改答案或写下答案。

    至于印证观点那题,之前那场考试神女就说过康雍乾是清朝的,那康乾盛世肯定和汉唐没关系,又是一道送分题。

    不少皇帝都觉得这次的题比上次简单,直到看到后面考医圣药圣,诗仙诗史的题目,不由眼前一黑,去丫的简单。

    这是一个皇帝需要知道的吗?

    皇帝读史书也就罢了,怎么还要了解医家、杂家?

    尤其是看到后面的填空题和材料分析题,想掀桌。

    唐高祖位面

    太子李建成看着天幕里的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填了C,那真的是一刻都没犹豫,看完题目直接选了。

    李建成的目光缓缓转向魏征。

    魏征是他的太子洗马,他对其礼遇甚厚,为何也要倒向李世民?

    魏征察觉到李建成向他投来的晦暗眼神,不卑不亢地挺直了腰,他自认问心无愧。

    一旁的李世民看了嘴角微微上扬,大兄还是这么沉不住气,还没坐上皇位就如此多疑,怎么能当好一个皇帝。

    ***

    模拟考场

    嬴政做到后面已经选择放弃了,大部分题考的都是大秦之后的人、事、物,他怎么可能会?

    选择题还能瞎猜一个答案,后面的题目……他选择听解析。

    不过也不是一无所获,他在卷子上发现了好几道有用的题。

    比如——造纸术!

    原来这种和绢帛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