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民国合伙人 > 第124章:关中农场扩大

第124章:关中农场扩大(第1/2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124章:关中农场扩大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土地的亩产基本在一百多斤不到两百斤左右的样子,即便是素有民国黄金时代之称的1931年至1934年,山东地区的平均亩产分别是:小麦146斤、大麦152斤、高粱204斤、大豆177斤、谷子223斤、玉米184斤、地瓜1416斤。

    由这些粮食的产量,又能推断出当时人们的主食,乃是以地瓜、高粱、玉米等杂粮为主,特别是地瓜,耕种随便,产量颇多,乃是缓解人口饥饿的重要食物。

    虽然关中农场公司的这二十万亩地都明显是大丰收,但就算如杨虎诚这般的大人物,也不敢想象亩产竟然能达到五百五十斤的大丰收!

    这个数字已经是往年他们丰收时的三倍之多了!

    “你们不会计算错了吧?”杨虎诚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人在糊弄自己。

    宋琦云干脆拉着杨虎诚来到称量点,让杨虎诚自己称量。

    杨虎诚也是二话不说,挽起袖口,一麻袋一麻袋的在称上亲自丈量,然后用笔记录每个麻袋的重量,相加起来之后,真的得到了五百五十斤的数字。

    “杨将军觉得很不可思议吗?”杨虎诚挠头的时候,刘青山走到了他的身后,轻轻笑着。

    见杨虎诚转头,刘青山继续说道:“在美国和欧洲,他们有很多平原,都像关中农场公司一样经营,用机械翻新土地,用机械播种,用施肥,还有成套的自动浇水设置,再加上化肥,别说玉米亩产五百五十斤,就是水稻和小麦也能亩产五百五十多斤,甚至更多!这,就是机械化生产,这就是科学生产!这,才是现代化耕作应该产出的产能!”

    虽然和亩产三千斤的杂交水稻比不了,但经过人工精心的育种、科学系统化的耕作,化肥的使用,使一般的水稻达到亩产五六百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在刘青山的那个后世,除了杂交水稻外,普通的水稻就是这样一代代的精心育种,也达到了亩产一千两百多斤的水平。

    现在杂交水稻的技术不行,育种优良水稻也需要时间,但是对本地的优质水稻进行简单的人工挑选和科学系统的耕作,再加上化肥的使用,把亩产从一百多斤提升到五百斤并不是太大的困难。

    真正困难的,是这个乱世。

    经过自己亲自称量,确定亩产没错后,杨虎诚那张粗厚的老脸,忽然流泪了。

    他看着手里饱满的玉米,呢喃道:“要是前几年能有这么好的粮食,何至于饿死那么多人!”

    刘青山听闻,陷入沉默。

    天灾面前,就算当时有现在规模的关中农场公司,也救不了全省一千万的灾民,除非全国能真正完成统一,政令通达,这样,在陕西受灾的第一年,就有全国各地的物资和粮食支援到位,就算未来两三年陕西连续大旱,在国家的以工代赈下,也不至于,饿死那么多人。

    “接下来,是种植小麦吗?”杨虎诚询问道。

    “嗯,接下来是冬小麦,玉米收成之后,玉米杆是很好的原料,可以做成畜牧业饲料,我们公司已经在农场旁边新建了一处牧场,少量圈养了一些肉猪和牛羊作为第一批实验对象,然后更多的饲料我们可以低价出售给周围的农民,玉米全部收获完需要一周左右,然后是翻新土地,种植冬小麦,来年六月的时候,这里又会是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刘青山展望着未来,向杨虎诚介绍着。

    “每亩地五百五十斤,那么这一次总共收获多少斤玉米?”相比明年六月才能看到的丰收,杨虎诚更在意今年的玉米丰收。

    一旁的宋琦云带着计算完成的本子说道:“将军,预计农场总收入一万万斤玉米,折合五万五千吨!这里面有四成是我们的,也就是两万两千吨玉米。”

    在最初的合作规划里,杨虎诚代表陕西省政府以土地入股,占比百分之四十,安布雷拉公司以技术和设备以及资金入股,占比百分十六十,并且种出来的粮食,陕西省政府有优先购买权。

    这就是刘青山和杨虎诚的合作,当然,为了避免西安事变后被蒋委员长薅羊毛,关中农场公司的合伙人是杨虎诚个人。

    玉米在这个时代作为主食,可以烹饪的方法有很多,简单点的就是把玉米碾压成粉末状,然后就可以随意蒸煮或煎烙。

    而这次收获的一万万斤粮食可以供一百万人节约点吃两个月了。

    杨虎诚拉着刘青山的的手走到一边,向他打探起来,如果要买这剩下的三万三千吨粮食,需要付出多少,当然前提是他手里,包括陕西省政府里也没有多少钱。

    刘青山想了想,干脆提出了几个要求,分别是再买入一批土地扩展农场业务,然后准备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开几个小工厂,比如化肥厂、饲料厂、五金厂、拖拉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