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缅甸风云 > 第132章 雨季之末

第132章 雨季之末(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9月下旬,根据地农村进入秋耕播种季,农民对地租的讨论少了很多,讨论最热烈的变成九旅内部。

    讨论群体上升到干部时,话题热度似乎减弱了,但讨论的深度、广度都更为扩展,也更为露骨。

    说话的人多了,意见随之分化,派别不可避免地成型。

    支持增加地租的干部,观点很鲜明,不提高租金,进城农民工就变相地成为收租阶层,坐收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双重好处。

    他们获得钱财的速度比农民快,累积一定财富后,要么买农田,要么购地建房。

    无论如何只要根据地发展下去,打工人获利都比农民高,最终会演变成地主或者包租公。

    不增加地租比例,农民工收入水平将不断与种田农民拉大,他们会成为新的食利阶级。

    反对增加地租的声音也很大。

    明确代耕占比后,就不是剥削了?

    在制度上,反而明确了租佃关系的存在,变相的为地主招魂,土改意义何在?

    支持派很快反驳此言,代耕地租不同于旧时代的租佃关系。

    代耕主体不是个体农户,而是村集体,受益的是全体村民。

    通过集中土地耕作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获得的财富,可以进一步投入村集体经济,或者公共事业,达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这是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有益实践。

    实际上,根据地的代耕制,不同于苏联的集体农庄,和华夏的合作公社。

    苏联的集体农庄优劣如何,大家不知道,但隔壁的公社就不行,大锅饭造成的懒惰、低效生产等缺陷,大家有目共睹。

    话题深入到此步,党员们更着重讨论公社制度的本身,与失败的总结。

    大讨论后,无论支持派还是反对派,干部心里都知道,提高地租势在必行。

    张扬一直没有发言,让大家充分讨论。

    虽然有些发言,或幼稚,或极端,或过于理想化,但都是同志们的肺腑之言,每个人都在争论中有所收获。

    如此热烈的场面,是缅共过去没有的,而且无法想象。

    缅共中央的几次清洗运动,让每个党员都学会缄默,学会慎言慎行。

    思想的枷锁,笼罩在每个同志的头顶。

    根据地鼎立后,思想的禁锢有所松开,大家逐渐地敢于发言,敢于议论。

    无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多么的肤浅,张扬都不会制止,因为这有利于启发思想,开启心智。

    大辩论中,众多干部发觉预想中的农村合作社,并没有想象中的切合实际,并不符合根据地民情。

    根据地农村一大现状是文盲率太高,达到95%以上。

    绝大部分农民不会缅文,会说缅语的不到半数。

    汉语的流传度更低,一个村寨会说汉话的,就那么几个,而且还不是标准普通话,普遍为西南官话。

    会读写缅文和简体字的百姓,在5万根据地百姓里,人数不过1000人,比例不到2%。

    精通四则运算的识字农民更少。

    收农税和收购余粮时,征税工作组就深刻感受到农民不会算数的难处。

    绝大部分村民只是大概知道该交多少粮食,却记不住纳税公式,更算不出税率。

    造成这种局面,客观来说,一大原因是度量衡的问题。

    缅甸使用英制计量单位,英制单位在实践中,又有些变种,比如一拽是一缅斤,约合3.2市斤。

    此次征粮,根据地采用华夏标准计量。

    这就让数学本来就极差的农民,更摸不着头脑。

    为了确保公平,纳税员、村长、农技员齐上阵,教农民算数,现场开数学课。

    才上学一年的学生发挥奇效,小学生变身数学老师,给父辈们算数,搞清楚自家该交多少公粮,和卖粮得多少钱。

    有的农民过于朴实,交公粮时,全家老小一起运粮,将家里的稻谷全运来,现场让纳税员取公粮。

    等纳完税,一家老小再肩挑手抗,将余粮搬回家。

    这样的场面,感动了收税干部和警卫战士。

    五味杂陈之下,干部们深知农村之落后,简直是文化与科学的荒漠。

    文盲率如此之高,推行农村合作社真的可行吗?

    农村合作社涉及到十几户,乃至几十户人家的收入计算,必须有较为完善的账目,和掌管账户的会计。

    老百姓连复杂一点的加减乘除都不会,能弄懂复杂的账目计算吗?

    显然不能!

    九旅采购团到滇南各公社采购农产品,目睹无数次公社队长和会计的违规,乃至贪污事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