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缅甸风云 > 第67章 工地上的做题家

第67章 工地上的做题家(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九七八年二月十四日,农历正月初八,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木丝河口两岸,春耕正忙。

    去年冬耕后,农场职工没有停歇,开荒修渠忙不停,又开辟了三千多亩水田。

    北岸瑞丽县耕法成熟,能做到一年三熟,农忙和播种连在一起,除了冬月,一年都是农忙。

    南岸农场都是生地,也没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没办法连播,所以不等春耕节气,提前播种。

    几台柳江机械厂产的拖拉机拉着宽大的犁田机,将水田里的泥块搅碎,拖出长长的泥浆波浪。

    一群小孩子,提着小竹篓,跟着耙犁走,时不时低头捡鱼。

    耙犁将水搅浑后,白条、斗鱼、小鲫鱼等小鱼会“溺水”,露出鱼头换气,这时一抓一个准。

    小孩们为了抓鱼,你争我抢的跑前头,激荡的水花,溅得满身泥水,跟泥猴一样。

    要是趴田里,叫水猴子也不过分。

    谭木西站田埂上大骂,“别跑太近,耙齿危险。”

    笼状的圆形耙犁,被磨损的白光发亮,锋利极了,刺到人准是一个窟窿。

    谭爷爷的威慑力很大,泥猴们不再敢追着打田机,转而去出水口,那里的鱼更大更多。

    打田机翻过几次田后,农夫们拿着推子,将拖拉机轮胎留下的痕迹推平,然后撒上发酵、晒干的农家肥。

    干完这些,田埂上的人群挑秧苗下田,一起插秧。

    插秧效率极低,凭借农场一百多职工,能忙很久。

    为了不耽搁农时,农场请附近村庄的近百个村民帮忙,皮孩子就是跟着家长来的。

    种稻最简单的事就是插秧,每个山民都会,下田就能干,不用教的。

    从保山回来,张扬特意到农田边走走,跟进春耕进度。

    这次耕种很重要,若是顺利,根据地就可以结束进口粮食的历史,实现主粮自主。

    “老谭,要扩大种植,一直用插秧法可不行!”

    望着水田里腰一直没直过的村民,张扬很有感触。

    谭木西捶打腰骨,“我昨天忙过头,把老腰给累过头了,今天差点起不来身。”

    张扬想了想,“这次来不及了,秋耕前,买或者自制一批插秧机出来。”

    这点,是旅部疏漏了,有拖拉机等机械,研制临时用的插秧机并不难。

    “老谭,你别整天低头忙自家一亩三分地,多和机械厂等部门沟通,大家集思广益。”

    旅部事务繁忙,又不能时刻关注基层,很多工作需要基层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解决问题。

    插秧机就是例子,农场找机械厂帮忙,两个部门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难题。

    就算机械厂做不好机器,也可以联合向旅部申请支援,从华夏采购插秧机。

    总比农场靠蛮力干活好!

    老谭检讨自己,笑笑辩解,“我是怕花太多的钱!”

    张扬笑了,指着远处的拖拉机,“就柳江拖拉机,旅部一次采购了15辆,还差那点钱?”

    谭木西没再找借口,拉着旅长去南边的玉米地。

    冬耕时种下的玉米、土豆、番薯,其中红薯割了两次藤喂猪,早就产生效益。

    玉米在抽穗,等过几天插秧完了,要给玉米地追肥。

    玉米和土豆生长周期,大概要120-160天,要过一个多月才能成熟。

    绿油油的农作物,就是能让人心情愉悦。

    张扬放下刚才的那点小情绪,高兴的说:“老谭,看看番薯地垄开裂了没有。”

    地垄下的番薯长大了,就会拱开覆土,垄上泥土会裂开一道道纹路。

    谭木西翻了一会薯藤,找到一个大裂缝,“旅长,还真有大番薯!”

    张扬给他一个白眼,“赶紧挖出来!”

    客家人说一个人笨,就是他是番薯,大番薯就是大笨蛋。

    谭木西嘿嘿一笑,他也知道这是骂人的话。

    扒开泥土,老谭挖出一个拳头大的长薯,交给旅长,然后小心把土盖回去,免得藤根暴晒而死。

    张扬拿着红薯到水渠里去洗,用刀子把皮划破,细密的白浆冒出。新鲜的红薯,会有很多粘手的黏液。

    吃一口红薯块,生脆里带一丝甜,满满的儿时味道。

    “老谭,提前一个月就有大薯,今年红薯收成差不了!”

    谭木西笑着点头,“我估摸着一亩少说5000斤。”

    红薯这样的高产作物,只要是肥田,不招水涝旱灾,收成差不了。

    农场前后种了四百多亩红薯,按这个亩产算,总产量达到一千吨以上。

    缅北光、雨、热丰富,农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