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四十三章,主席要视察沈阳

第四十三章,主席要视察沈阳(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老王,看了前几天我转发的坦克4师内蒙古演习的汇报吧?营连夜间对抗演习那一段。”

    听唐华问,王大衍回道:“看了。演习过程,简直……有点出乎意料了。”

    1954年5月,全军唯一的T-54坦克师——坦克第4师第10团拉到内蒙古大草原进行几个科目的演习,其中包括营级夜间对抗演练。

    这是总参军训部和装甲兵司令员徐光达亲自压阵的综合演练,每个科目的总结都是要作为今后全军装甲部队演习训练模板的。夜间对抗演练中,坦克4师的坦克兵们纷纷祭出了自己过去两年使用夜视仪的心得,让对抗演练完全跑偏了。

    动脑子的坦克兵很早就发现夜间作战时,对面坦克的主动红外大灯就像指路明灯一样。现在夜视仪的工作模式是开红外探照灯,照在物体上反射回来被锑化铟感应器件接收并转换成可视的画面。如果夜视仪的探测距离是1200米,那自己的红外探照灯能被至少2400米外的同类型坦克看到,而自己还蒙在鼓里。

    对抗双方各20多辆坦克在夜间从相距5公里开始接近、对战,第一次对抗,第二天第二次对抗……从第二天开始,越来越多的坦克选择不开红外大灯,炮手瞪大眼睛看屏幕有没有对面不长脑子的坦克开灯。即使屏幕上什么也没有,坦克兵也不想开自己的红外探照灯,双方就这么摸黑打。

    从第三天开始,“摸黑乱打”竟然成了夜间对抗演练的常态。

    唐华:“如果双方坦克都装备了主动红外夜视仪而且性能相近,主动红外大灯反而成了将自己暴露给对方的罪魁祸首。坦克4师的指战员都是打过抗美援朝的老手,他们已经总结出了这一点,所以演习的过程特别出乎意料。今后被动探测方式应该是夜视仪的发展方向,主动探测可能要逐渐淘汰。”

    王大衍:“就像反舰弹和正在规划的那种空对空导弹的导引头那样?”

    “和这俩相比,相同的地方是都采用被动红外探测方式,”唐华说,“不同的地方是,坦克的被动夜视仪得成像。”

    王大衍:“说起来这段时间我还真琢磨过这个东西……”“停一下,”唐华又说:“先别把思维局限在红外这个领域。”

    王大衍:?

    “可见光的夜视仪,就是我们肉眼可见波段的电磁波,用一个像增强器来增强我们所接收到的微光,增强到人的眼睛可以分辨景物的光强度。”

    ……

    在长春光电所,王大衍拿出了他摄像的被动红外探测装置的概略图纸。

    “哟,单原件感光,利用机械设备控制镜片转动,将光线反射到感光组件上。”唐华看王大衍的设计,有点儿1956年德州仪器开发的前视红外线系统的意思了。

    “就是这整个系统太大了,”王大衍说,“我就随便画了一下60x60个感光原件的系统,发现带上光学系统、机械扫描系统和制冷系统,都快把炮塔塞满了。”

    60x60个感光原件就是60X60像素,这么小的图像,看什么都是糊得一匹。然而就这图像糊糊的60X60的夜视仪体积也很大。这玩意得配制冷系统,注意不是冷却系统,因为要想接收色温范围很广的红外线的话,感光原件就得保持冰冻状态。

    “被动夜视装置我们两条腿走路,一个方向是微光夜视仪,一个方向是红外成像仪,两条腿一起走。”唐华说。

    王大衍:“都交给长春光电所吗?”

    唐华:“全国就你一家光电所,你们以前也开发过夜视仪,我当然没得选择了。”

    王大衍:“……好吧。被动红外成像这个东西该怎么改进?”

    唐华:“动红外成像的夜视仪,应该是急不来的。它可能得要先拿到两种半导体元件,说到底还是靠你那个光学系统的光刻机。”

    有性能还凑合的主动红外夜视仪,要不就直接跳到CCD+焦平面阵列式热成像仪吧。如果空档期太大就用微光夜视仪顶一下。

    “你是说,可以用一块芯片来代替制冷压缩机?”王大衍听完唐华的详细说明,感觉有点懵。

    唐华:“可能应该叫半导体制冷片,不过它的功率可能略微小一些。很简单的塞贝克效应和帕尔贴效应。”

    塞贝克效应就是两种不同的金属线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如果两种金属对接处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这个回路中会产生电流。

    帕尔贴效应是塞贝克效应反过来,还是两种金属,外加一个直流电流给它通电,会产生一种金属降温、另一种金属升温的现象。

    这两种效应都是19世纪的发现了。后来汤姆逊和焦耳都研究过此类现象,而且总结出了公式。

    半导体制冷片简单的说就是,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