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二十九章,台海交锋的序幕

第二十九章,台海交锋的序幕(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厦门,台湾战役前指。

    “平潭岛侦听站截获敌台电报,识别序号XW-73-WQ-7。”“澎湖侦听站截获敌台电报,识别序号XW-73-WQ-7。”“金门侦听站截获敌台电报,识别序号未知。”

    电文比对无误,前指的战情中心计算机迅速录入了这封电报。

    台湾战役的发起时间是4月10日至20日择机而动,但在3月底,北京、厦门两个战情中心已经投入正式运行。

    常凯申退守台湾,现在是龟王状态,部队都是固定的驻防一个地方,绝大部分情况下用电话和有线电报联系,用无线电报联系的次数的确很少。但终归还是有一些,特别是国军偶尔会有营团级的部队拉出营演习,这时候就能截获到他们的无线通信。

    为了配合台湾战役,总参通信部在澎湖、平潭岛、金门岛设了三个无线侦听站,其中澎湖的侦听站离台湾的平均距离最近;平潭岛在大陆但优点是正对着台北;金门距离就稍远一些了,作为后备站。

    无线电侦听站建设难度最大的也是澎湖,其中最难搞的工程是从厦门到澎湖的海底电缆。

    台湾与大陆曾有海底有线电报缆线,当然现在已经断开了。

    说起来这第一条台湾海峡电报线还是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下令铺设的,由马尾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施工,“飞捷”号炮舰客串铺缆舰。但这条电报线的路径是从福州到台湾岛北部的淡水,不经过澎湖。

    所以从1952年10月到1953年1月,得由华南军区海军用二手登陆舰当铺缆船,自己动手再铺设一条厦门-澎湖的海底电缆。

    章震在前指战情中心,有些新鲜地看着几名参谋在计算机屏幕前忙碌。

    “粟司令员,这截获的电报发送给情报部门之后,有多大的概率会破解出来?”

    章震解放战争时期就是三野的参谋长,淮海战役时就是他在协助粟峪。不过五次战役开始粟峪作为代总参谋长坐镇北京,而那时候章震与苏联总参的军事顾问在进行总参谋部体系的改革和重组,最近参与台湾战役,才第一次接触到这种中心模式的指挥部,之前也不清楚蛟河的50中心是干什么的。

    粟峪:“只要我们截获的敌台电报达到一定的数量,破解的概率就是百分之百。而且,是在一瞬间完成破解。”

    “是情报部的王科长吧!”章震听了司令员的话被震撼到了,但脑子也在飞快转动,想到了什么,“王科长50年底见过,以后好像在总参就找不到他了,是不是……”

    “就是他,王永俊”作为前指的参谋长,粟峪可以跟章震说一些信息,“现在呢,既可以说你见不到他,也可以说他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

    章震:“……?”

    粟峪:“看见这台计算机了吧,后面拖着一根电报线……网线。顺着这根网线,在几千里外,线头又连着另一台计算机,王永俊就在那台计算机的屏幕前面。”

    ……

    北京。

    “是厦门的ip在进行邮件申请吗?”

    唐华坐在监控整个网络的计算机前,看见邮件服务器有反应了。

    通信参谋:“是的,4.2,厦门的情报终端。”

    唐华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一秒,两秒,验证通过。接着,一封邮件从厦门传递到北京,写入北京战情中心/邮件服务器的硬盘里。

    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邮件系统……

    厦门中心接入计算机网络后,唐华就对战情中心做了技术改造,主要就是增添一台邮件服务器,别的不多就是硬盘多,一共6块5M硬盘。

    之前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互相往对方硬盘(存储器)里写入数据,虽然大部分时间用起来也挺方便的,但无论是T51、T52还是T53,内置的都是几十K的磁芯存储器,50中心和唐华这边都是经常用着用着,“硬盘”就满了,只得每隔一两个星期用磁带备份一次数据或者干脆打印出来存档。

    现在有邮件服务器,四个中心的数据就可以都储存在这里,计算机之间发送数据,就先传到邮件服务器,收信人会同时得到提示。收信人读取邮件的时候,就申请从邮件服务器将数据下载到本机。

    当然缺点就是现在的电缆网速有些不给力,1951年初代设备的网速是300bps,1953年2月换新机之后是2400bps。不过现在各个中心之间既不传图又不传小视频,基本上都是军令和破解电报,纯文字通信的话,这个速度还是够用的。

    过了两分钟,唐华又看到2.2——蛟河50中心王永俊的通信终端的ip地址——开始收信,从邮件服务器读取数据到了本地。

    “电报验证完成,同类归并,国军1类电报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