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海南1939 > 第591章

第591章(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更生,从无到有拼拼凑凑弄了这么个厂子出来,机器也是五花八门,从走锭机到环锭机,从剑杆机到喷气机、喷水机,简直像个大杂烩,这些机器各有特点,出产的成品也各不相同,有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一排机器只需要2-3个人值守,有的需要更多人力,不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造起来比较方便,设备维护容易一些。”

    总厂的精纺车间,到处挂着火红的标语,成排的机器整齐地排列着,车间宽敞明亮,只有不多的女工在当班,看到他们一行也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不认识啊。

    当然了,经常来视察的海口市委代书记张蕾还是认得的,只是她多次要求工人不要影响工作,也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之类的活动,久而久之就成了定例。

    这一次她接待的是纺织工业部组织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代表团,团长由副部长张琴秋担任,同行者有上海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荣宗铨、吴昆生等人,被称为上海纺纱大王的荣宗铨自诩见多识广了,当年为了采购洋人的机器,也曾出国考察,欧美都走了个遍,西方发达的绵纺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工业革命的象征,机器纺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先行者英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轻而易举地打垮了国内的传统织坊,洋布大行其道,那是比鸦片还要赚钱的生意。

    以荣氏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在上海等地大力开展纺纱厂,让华夏的纺织工业成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民族优势产业之一,与正在扩张中的日本纺纱业产生了冲突,抗战当中,受到打击最大的就是上海的各大纱厂,他们不是被战火摧毁就是被日军强行接管,我军解放上海之后,接收最多的日伪产业就是纱厂,大大小小上百家之多,占了当时华夏纱厂总数的一多半。

    这个时代的纱厂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纺织女工,千把人的厂子比比皆是,上万人的大厂也屡见不鲜,上海纺纱女工曾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过多次大罢工,是我党很早就开展地下运动的一个群众集体。

    曾经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的张琴秋看到眼前的一切,不禁感慨道:“要是我们以后的纱厂都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女工们可太幸福了,你不知道,她们每天要工作多久,干的活儿有多累,本地人都不愿意做,外地的也很难招到人,洋人的纱厂更是大量使用包身工和童工,压榨她们的劳动获得高利润,她们住在鸽子笼一样大小的屋子里,简直像是牢房,吃得也是粗使杂粮,每年都有不少人病死,上海解放以后,很多女工被救出来的时候都瘦得不成人形,她们现在翻身做了工厂的主人,干劲可足了,就是工作环境依然没什么变化。”

    荣宗铨坦白道:“其实民营厂也有很多包身工,不如此无法与日资厂抗衡,他们的生产成本太低了,当然那是不对的,现在已经全数解放,都是国家的工人。”

    吴昆生对产量更感兴趣:“不知道这是多少锭的机器,一天能产几何?”

    “我们目前看到的10万锭的中型绵纱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高档布坯1.98万吨,直接产生1500个工作岗位,包括管理岗和技术岗,间接解决约8000个工作岗位,包括三产、技校、工会、服务社、小学、幼儿园、零售行业等等,我们有详细的项目计划书,一旦通过立项,马上就可以开始技术培训,管理人员的招募和培训,厂区设计和土方工程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常施工周期半年,设备安装到投产不超过10个月,机器定购需要排期,现在国家计委类似的纺织厂就有20多个,我们的产能很难满足需求,只能让国家统一来安排。”

    代表团中的民营资本家们惊呆了,张蕾一脸的谦虚,说得轻轻松松,疏不知,旧上海最盛的时候,一共拥有纱锭243万多(1949年数据),占全国的47%强,但是整体产量呢,只有区区2万吨,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也就是说,旧上海以24倍的钞锭,百倍工人数量,只产出了差不多的粗布量!

    全华夏的总产量,也就两间张蕾口中所说的中型绵纱厂而已!

    这样的厂,共产党十个月就能完成从平整地皮到工人培训、机器生产、安装、投产的全过程,他们突然无比庆幸,如果没有积极地主动地要求公私合营,现在他们这些所谓的“绵纱大王”,将和从租界大楼上跳下来的米商一样,成为新社会的垫脚石,新华夏的车轮滚滚,碾过他们这些老式的过气的资本家,远远地站在了时代的前头。

    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奇迹,吴昆生暗暗在心里算了一下,这里的机器不仅转得快,而且跑得稳,断头率之低是最容易看到的指标,几乎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这哪里是在产布啊,简直就是在生产钞票好不啦。

    更不必说,21支、32支、乃至上百支的精梳高支纱就这样一卷卷地生产出来,送到服装产业园的各个服装工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