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字:
关灯 护眼
新丝路 > 民国不求生 > 第852章

第852章(第1/3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照你说的,战场火力强度那么大,这车长一不小心就要被流弹打死。”

    寻淮州笑笑:“这就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么紧张的战场,如果只有炮手一个人他需要先观察四周,判断方位,发现敌军坦克,装填炮弹,仔细瞄准,第一发还不一定打得准,需要校正。做完这些,坦克早没了。所以坦克射击是一个协同作战的过程,每个人分担一小部分工作,由一人来统筹全局但是不全权参与。”

    除了无线电设备以外,炮手所需要的射击瞄准镜也对坦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坦克的炮瞄对于坦克炮的意义可不仅仅是步枪上的瞄准镜的意义,坦克炮大部分属于直射火炮,直射火炮一般使用直观炮镜来提升精度,榴弹之类的曲射火炮则使用潜望镜或炮队镜来提升精度,而且使用光学瞄具能提升坦克的密封性,提升防护力,不至于被机枪一梭子就严重杀伤车舱内的乘员。

    而众所周知,瞄准镜的发展又与一国的光学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德国精良的光学工业早在上个世纪便享誉全球,像蔡司光学之类的企业都是大名鼎鼎。19世纪前半叶,全世界大部分的光学镜头主要还都来自英国和法国,但从卡尔蔡司在1846年创建第一家精密光学仪器加工厂以后,技术优势的天平就开始逐渐发生倾斜,德国的光学镜头产业开始逆袭。

    到了19世纪末期,关于镜头结构、材料的专利德国占了绝大部分,光学镜头行业开始产业化,优质光学的重心开始转向德国,其他国家开始依赖德国光学玻璃的进口。

    1914年欧战爆发的时候,全世界大部分用于精密光学的玻璃大部分来自德国,德国每年出口176400公斤的光学玻璃,其中超过25%出口到了美国和英国。

    其中,英国的情况最糟糕,英国60%的光学玻璃依赖德国,战争初期,英国便开始在报纸上呼吁,要求私人捐赠相机、枪瞄准具和其他光学仪器,以及直接征用私人和公司手中还未出售的光学仪器,在交战一年多后,甚至还和德国进行了秘密谈判:用橡胶来交换光学仪器。当然,这个协议最后不了了之了。

    英国的光学行业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之下,1915年,英国开始由国家扶持光学工业企业的发展,到1925年英国革命的时候,才小有积累。

    日本也是大约和英国同一时期,开始在三菱财阀的支持下成立日本光学工业,也就是尼康的前身,用来替代进口。

    中国对光学器材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即有薄珏、孙云球、郑复先、邹伯奇等人对光学有深入的研究,并撰有著作,但这和现代化的光学玻璃、光学仪器还相差甚大。

    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于是解放战争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光学仪器还是大量依靠进口,特别是从德国蔡司厂购买。在军事方面所需要用到的炮队镜、望远镜、周视镜、机枪瞄准镜、倒影测远镜、测高仪等多种产品的光学器材,不仅要从德国蔡司厂大量购买进口,而且中国就连修理都十分困难,许多器材因霉雾等原因不能使用以后,还必须送回德国高价修理。

    1921年总装备部部长罗则资鉴于这种情况,才开始和日本方面合作,在天津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光学修理厂,了建厂所需设备、工具、检测仪器在当时也都是全套从日本引进,花费不小的代价才掌握了修理光学器材的基础能力。

    那时候,由于蔡司厂供应零部件的价格比整机的价格高,所以罗则资就提出要多购买零件进行装配、仿制,最后达到可以自行制造的水平。

    军用光学仪器所用主料、辅料的特点是:品种多、数量少、要求高、专业性强。主辅料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为了使辅料能逐步改用国产,中国工人自发对沥青、松香、蜂蜡、火漆、红粉、石膏、柏油等采用国产原料进行提纯、配制和试用,获得较好效果并替代了进口辅料。其中,原从德国进口的软、中、硬三种柏油,由于中国气候、日温差、湿度和德国差异较大,三种进口柏油不能满足加工要求,经采用工人自行研发配制的柏油抛光模加工,效果还更好。

    这方面,日本以及后来英国提供的许多军用光学仪器样品、图纸、资料,都对中国光学工业的追赶式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等到1924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能够自行生产国造的迫击炮瞄准镜、机枪瞄准镜和各类测远镜,并很快开始技术攻关的重点,转移到了仿制金属切削机床、磨玻璃机、抛光机、精密圆刻度机、定中心机和磨边机等等机床设备方面。

    这些生产设备,才是光学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光学工业就已经全面赶超了日本,在好几项领域也超过了英法,达到了第三国际成员国中最高的水平。

    由此也可见,中国的工业基础、科研基础虽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